咖哩的由來

Picture
關於咖哩的起源有諸多說法,而印度確實為咖哩的起源地,印度咖哩的由來,有一個口耳相傳的有趣故事,傳說早期印度人對於該吃什麼肉而感到困擾,因為他們認為豬肉骯髒不潔,同時也不敢食用宗教所敬仰的牛,加上羊肉的膻腥味道令許多人聞之怯步,可讓他們左右為難、傷透了腦筋。在一次機會下,印度人發現釋迦牟尼在修行時所吃的一種醬汁,這醬汁是將數十種香料放入鍋內,仔細的熬煮而成,不僅美味,還能覆蓋羊肉的膻味,眾人紛紛各自回家熬製,而這神奇醬汁也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印度人的日常料理之一。 
「咖哩(Curry)」一詞源自於南印度的坦米爾語(Tamil),指的是「調味汁」的意思,是綜合各種辛辣香料所製作的料理名稱。起源在印度的咖哩料理,有人說第一位做咖哩的人為釋迦牟尼,在印度的傳說中,釋迦牟尼是首先教人如何用樹草的果實來調配以為做長生不老的靈藥,並以釋迦牟尼當初傳教的地名"咖哩"作為這靈藥的名稱,後來傳播到英國、葡萄牙、日本、東南亞等許多地方,經過當地改良為適合自已的飲食文化,加入更多元的色彩,將咖哩料理發揚得淋漓盡致。

咖哩的調製 

Picture
在印度並沒有所謂咖哩粉或咖哩塊這種東西,「咖哩」一詞,在當地其實指的是「將各種香料混合烹煮」的意思。所以,印度人烹調咖哩時,往往料理檯上一字擺開各式各樣的香料,一種抓一點往鍋裡丟,每一家都有自已的私房味道與秘方。咖哩的組成香料非常多,當地的飲食文化會影響香辛料的選擇,例如道地的印度咖哩,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薑黃粉與辣椒幾乎是少不了的,優格也是其中的常客;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南洋國家則經常添加椰漿、魚露、香茅、羅望子與月桂葉等南洋風佐料。因此香辛料的成份與比例的不同,所調製出來的咖哩也各自擁有獨特襲人的香氣與味道。咖哩是一種極受歡迎的混合式香料,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可用來醒胃提神和增進食慾。咖哩以印度為中心,不斷地往四圍區域流傳,鄰近的國家如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南洋地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甚至是以日本為首的亞洲國家等不但早已將這種美食納為已有,以顏色來分,有紅、青、黃、白咖哩之別,更融合當地的口味,發展出別具地方色彩的新口味。


印度咖哩 

Picture

印度咖哩之所以聞名世界,主要的訣竅在於香料的巧妙運用,事實上,印度的香辛料種類相當多,再加上印度人十分懂得各種香料的特性,所以在印度,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調製咖哩,而且隨著香辛料使用的不同,每一家的口味也迥然不同。道地的印度咖喱由辣椒、芥末籽(mustard seeds)、薑黃根粉、胡荽籽、小茴香籽、葫蘆巴籽(fenugreek seeds)及新鮮的咖哩葉(curry leaves)等基本材料組成。 不過,如果真的要以地理區來分,南印度由於地理位置較接近赤道,氣候炎熱,需要較具刺激性的食物以增進食慾,所以在口味上較北印度來的辛辣,而且調味時喜歡添加椰奶。北方各省所使用之咖哩則注重香味、口味較少極辣,並添加乳製品為其特徵。相比之下,北印度口味溫和,較適合國人的口味。


斯里蘭卡咖哩 

Picture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印度南方,由於地理位置上與印度相近,飲食文化也深受南印度影響,所以咖哩口味偏向辛辣濃烈。斯里蘭卡喜歡在研磨香料前加上烘烤的手續,味道與顏色都比印度來得重,所幸斯里蘭卡咖哩幾乎少不了椰奶的存在,多少可以調和一些辛辣的味道。


南洋咖哩 

Picture

在南洋料理中,咖哩可說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以泰式咖哩來說,有紅咖哩、綠咖哩之分,紅咖哩主要材料是紅色的乾辣椒,和其它的香辛料一起搗成泥糊狀;綠咖哩是以新鮮的綠咖哩代替乾辣椒,在色澤和味道上都與紅咖哩有所區隔,風味各不相同。基本上,泰式咖哩雖然也是先將香料集合做成膏狀後再行使用,但仍脫離不了東南亞料理的影子,椰漿、魚露、香茅、羅望子與月桂葉等南洋風佐料都是製作咖哩常見的香料,其它南洋國家亦然,只是口味上稍有不同。


日本咖哩 

Picture

亞洲的日本也是個酷愛咖哩的國家,不但以咖哩飯的形式成功地融入一般人的日常飲食中,也發展出屬於日式風味的獨特咖哩口味。與印度咖哩不同,加入各式蔬果烹煮與小麥粉或麵粉勾芡的日式咖哩醬汁呈濃稠糊狀,入口滑順,沒有印度或是南洋咖哩來的辛辣,卻多了蔬果的甜味,口味上較溫和,還有加入拉麵和烏冬等湯麵類食物作為湯底的,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此外,日本人將咖哩香料粉摻入麵粉與油脂製成咖哩塊,使得咖哩食用起來十分簡便,加上咖哩塊到處都買得到,形成了許多人對於咖哩的基本印象,甚至還有人誤以為咖哩源自於日本。

後註:北原媽媽所做的是日式咖哩,而日式咖哩比較特別的,就是連小朋友都可以吃唷!因為不會辣!